生态司法修复(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启动仪式林业局发言)

2024-07-01

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

1、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 地处乌江流域的重庆和贵州9家中院在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联合签署《乌江流域“2+7”中级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旨在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健全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综合治理体系。

2、促进环保治理:川渝环境司法协作加强了两地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沟通和协调,推动了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防止环境污染跨界转移:由于四川省和重庆市紧邻着对方的省市边界,环境污染过程中会涉及到跨界转移的问题。

3、信息共享、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生态环境保护、矛盾风险防范与化解、打击违法犯罪加强协作。

4、广东梅州举行韩江流域和粤闽赣三省边界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启动仪式。福建龙岩中院和广东梅州、潮州、汕头中院签订《韩江流域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广东梅州中院、福建龙岩中院和江西赣州中院签订《粤闽赣三省边界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

5、三省共同建立健全赤水河流域司法工作协作机制,推进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司法协作和多元联动,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完善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支持和推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共同预防和惩治破坏流域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法院在生态文明中如何发挥作用

1、法院在生态文明中发挥的作用如下: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法院可以依法审理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案件,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保护等领域的案件,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司法审判,维护生态环境的公平正义。

2、最高人民法院也指导各级人民法院认真贯彻实施公益诉讼法律制度,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对生态环境的预防性、恢复性保护功能,依法审理了多起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案例,从而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3、督促所有公民进入低碳生活,这样才能够防止气候变得越来越糟糕。汽车排放尾气,烧煤排放的气体,都会进入空中,就会形成温室效应,那么全世界的温度就会上升很多,冰川融化,导致某些陆地消失。

4、基层法院可以通过加强统筹指导和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融入长江大保护工作大局来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基层法院注重加强统筹指导。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环境污染危害健康。我国有3亿人饮水不安全,5000多万人饮用氟、砷含量超标的水,四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呼吸着质量不达标的空气,这些都显示出环境对人们的危害。 环境纠纷威胁社会稳定。

一)我国在环境保护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 健康 。我国有3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氟、砷含量超标的水,有四分之一城市居民呼吸着质量不达标的空气等都表现了环境对人们的危害。2环境纠纷威胁社会稳定。

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推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

1、推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是我国继《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之后制定的又一部流域性法律。

2、《黄河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国家建立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黄河流域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使“1+N+X”规划体系法治化,并对各规划之间的关系作出规定。

3、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任务包括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推进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4、全面推进国家的“江河战略”法治化,正当其时,意义重大。黄河保护法明确法律适用范围,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规划与管控,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黄河安澜无害、促进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针对性规定,加大保障、监督和处罚力度,有许多制度创新和务实管用的举措。

5、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做支撑。按照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编制并公开政务服务工作清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用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1、用法治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有四点。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目前,生态文明已写入宪法,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这为全社会依法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科学制定环保标准。

2、这一原则要求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3、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4、我国可以通过法治来守护绿水青山。首先,建立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对环境犯罪和环境污染行为实行严格的法律追究和惩罚。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和排污许可制度。其次,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实现多元化治理,加大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力度,形成强大的社会环保力量。

异地补植的法律依据

据介绍,复植补种生态修复司法机制是指,涉林刑事案件发生后,被告人与林木、林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签订书面复植补种协议,或者被告人承诺复植补种并与复植补种公益林基地管理方签订复植补种协议后,由法院司法确认,发出补种令、管护令,责令被告人对所破坏的森林资源在原地或异地进行补种和管护。

第一条 为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领域中的一种措施。当建设项目或人为活动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或损害时,为了恢复和修复生态环境,需要在原地无法进行修复的情况下,在别的地区进行补植或恢复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八条 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本规定第七条所规定的指标进行建设的,应当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在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区域承担相应面积的绿化补植。未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也未从事异地补植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生态环境受到了损害:即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出现了实际损害,如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损害行为的责任人:即导致生态环境损害的行为的责任人,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