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中国湿地的保护率需达到55%,以确保湿地资源的基本稳定。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湿地总面积约5635万公顷,涵盖了多种类型,如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等。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增湿地面积超过300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了50%以上。作为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加大了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力度。
%以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湿地保护率已达50%以上,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660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中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
首先,我国湿地保护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生态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湿地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我们已经实现了湿地保护率的大幅提升。
措施:强化三江源、祁连山、黄土高原、防沙带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敏感脆弱区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环青海湖、湟水河、黄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防治;倡导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模式的低碳生活。
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森林草原退化是西部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经济的后遗症。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原因:1是因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2是因为植被稀少,再加上历史上砍伐严重。3是因为过度放牧,致使草地面积不断减少,风走沙起。解决措施:合理放牧,营造防沙林。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原因:海拔高,气温低,植被难以存活,植被一旦破坏则无法恢复。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的“母亲河”。其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简介: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黄河。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最有效、最根本的治理是依法治理。只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治理措施,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从各方面做好依法治理的基础性工作,要用法治的手段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
1、美丽中国,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就是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做到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的精神面貌,做到彬彬有礼,遵纪守法,谈吐文雅,举止庄重,形象优美;这才是完美的美丽中国的构思。
2、美丽中国的理解首先体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即致力于打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 其次,美丽中国也强调精神文明的建设,培养人们的内在素质,使其彬彬有礼、遵纪守法,言谈举止文雅、举止庄重,形象优美。
3、对美丽中国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与文明的共同兴盛。我们深知,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广大民众的福祉。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美丽中国的目标基本实现是重要组成部分。